你好,欢迎来到怀集新闻网
当前位置: 社会
自带故事感的怀集手艺!
2025-10-11 17:53:08 | 来源: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图片

图片

为进一步挖掘怀集的历史韵味,用生动笔触展现怀集的独特魅力,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怀集故事”人文专栏,传播怀集声音,讲好怀集故事。

本期(之十八),怀集手艺。


绥江浸润的怀集山野间,藏着指尖与时光淬炼的匠心密码。这里有被誉为“竹中之王”的茶秆竹,自清道光年间便以“钢竹”之质远销海外,织就跨越百年的外贸传奇;有老篾匠手中经纬交织的竹器,从祭祀盒箩到日常竹篮,每根篾丝都承载着五代传承的温度;更有铝丝在巧匠指间绽放的新生,从青涩尝试到万元珍品,金属光泽里跃动着自强不息的创造力量。三种物产,三重坚守,皆是怀集人与材料对话的生命答卷。


茶秆竹制品 “竹中之王”的百年传奇

图片

怀集茶秆竹(又名厘竹)是刻在绥江沿岸的地理印记。在茶秆竹的核心产区里,6至15米高的竹秆通直如箭,3至6厘米的直径里蕴藏“钢竹”的坚韧本性。这种被誉为“竹中之王”的特产,以壁厚、环细、光滑、耐腐蚀的特质,从清朝道光年间便踏上远洋,如今仍是全国70%以上的茶秆竹出口源头,年创汇达3000万美元。

图片
图片


从山林到成品,茶秆竹需经“破片—烘干—拉丝—抛光”等十余道工序。在祥庆竹制品公司的车间里,原竹被精密切割成香骨,凭借“无虫蛀、够硬颈”的特性远销东南亚;而在老篾匠手中,它又化作乐器共鸣管、滑雪竿、鸟笼等80余类制品,将自然韧性与人文需求完美契合。


铝丝编织手工艺品 金属与匠心的生命共振

图片

图片

连麦镇的铝丝编织是怀集手工艺的新生传奇,匠人林秀茵用轮椅上的创作,赋予金属丝柔软的灵魂。这种由柳编技法演变而来的新工艺,以不易氧化、不易变形的铝丝为原料,经构思、掐丝、缠圈、组装,再经数十次修整,方能成型。工作室的展架上,1.8米高的五彩孔雀羽翼层叠,1米长的中国龙头部棱角分明,最小的发财树可托于掌心——这些作品从几十元的摆件到数千元的艺术品,不仅销往全国,更亮相北京展馆、远销东南亚。更动人的是匠心传承:林秀茵在研学基地开设课程,教孩子们编织铝丝玫瑰献礼父母,让手艺与孝文化一同生长。


竹器编织 指尖流淌的田园记忆

图片


竹篓盛着乡愁,竹筛滤过时光,竹箩装着烟火——这些印刻在怀集人生活里的竹编制品,皆出自一门指尖上的老手艺。竹编工艺讲究“慢工出细活”,单是一盏立帽式灯罩,便要历经刮青破篾的细致、按寸落织的精准、选篾收口的考究:先将竹子破成2-3厘米宽的篾条,依模具从“落二织”起手,织至5厘米处换“落一”技法,最后用圆篾收边防刺,19-21条篾丝、1小时匠心,方能塑出温润模样。

图片

竹编工艺

图片


梁叔是一位老篾匠,做篾编织已有四十多年,如今专门制作灯罩类竹编制品,同时也是梁村镇北向村竹编产业合作社负责人如今,梁叔和合作社的匠人们仍以订单制坚守,10人协作赶制400个灯罩,经火烧去毛刺、装配灯泡后,让竹艺之美走进更多人家。可这份精巧背后,是传承的隐忧:“做竹编的多是我们这般老人,年轻人都外出了。”这份承载着怀集生活记忆的手艺,期待着更多年轻目光的驻足,让竹篾的经纬能在时光里继续编织新的故事。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怀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编审:吴永红

校对:李卓灵

审核:陈友


点赞 已有0人点赞
0
评论(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没有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中

怀集新闻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4120220017 粤ICP备2022067139号-1

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制度

怀集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8-5526833,投稿邮箱:hjxcbwxg@163.com

Copyright @ 2025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067139号-1

顶部
x
怀城街道 幸福街道 冷坑镇 梁村镇 大岗镇 洽水镇 岗坪镇 甘洒镇 凤岗镇 诗洞镇 下帅乡 马宁镇 连麦镇 中洲镇 永固镇 汶朗镇 坳仔镇 桥头镇 蓝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