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清晨,大岗圩镇上总有一股熟悉的、带着微甜酒香的蒸汽,从一家小店里袅袅升起。这香气,已经在这条老街飘荡了四十多年,成为许多街坊邻居早晨的“生物钟”。而香气的源头,正是来自梁伟钦夫妻俩坚守了大半辈子的发糕店。
四十三年前,16岁的梁伟钦正青春年少,但因家境拮据,他早早外出谋求生计,托关系跟着亲戚学习制作发糕,经过几年的打磨学成出师后,便回家自己探索精进手艺,从此踏上了发“糕”致富的道路。
1990年,24岁的梁伟钦与25岁的李艳娇相识后,在爱情的促成下,两人喜结连理。此后,梁伟钦负责在家精心制作发糕,而妻子李艳娇则走村串寨卖发糕,共同开启了夫妻俩的“发糕人生”。
“那时候,天不亮就出发,周边几十个村都跑遍了。”李艳娇回忆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每次回到家,看到篮子空了,心里就感到特别充实,日子也很有盼头。”
那时候是用石磨人工磨米浆的,用柴火烧煮,而且是传统手艺,制作出来的发糕质量好、味道正,口感松软、甜度适中,咸味的发糕撒一些芝麻,色香味俱全,深受顾客喜爱,慢慢地他们的生意旺起来,也渐渐有了口碑。
“走村串寨卖发糕有30多年了,周边村民十分喜爱,许多村民还会记着时间点每天等着我过来,当时价格为6毛、8毛一屉,都是给村民算优惠的。”李艳娇面露笑容道:“当时农村的生活相对比较艰苦,赊账是常有的事,年复一年,有些村民可能忘记了,现在还没结清呢,但是我自己也是从艰苦日子走过来的,十分理解。”后来,他们在圩镇上开了家固定摊位,结束了风雨无阻的奔波。小小的店面,成了他们奋斗的根据地。
走进小店,操作间里蒸汽氤氲,梁伟钦正熟练地将米浆装进一个个屉盆中。他坚持用传统手艺制作发糕,精选优质大米,浸泡、磨浆、发酵,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对电力、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发糕看起来简单,要做好不容易。”梁伟钦说,“发酵是关键,时间短了不蓬松,时间长了会发酸。我做了几十年,全靠手感。”正是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让他们的发糕始终保持着“老品质、老味道”,发糕松软,寓意“发财”,口感绵软香甜,深受顾客喜爱。
“帮我装甜、咸发糕各一屉。”“下个月初八我订10屉发糕。”……整个上午,顾客络绎不绝,生意红火。
此外,梁伟钦夫妻俩还增加了当地特色产品“白糍”的制作与售卖每逢春节、“十月节”、婚嫁、进宅、祠堂陞座等喜事,他们都要根据订单提前“开工”,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最多的时候日订单超过1000屉发糕。”梁伟钦说道,“从清晨四五点开始,一直忙到夜晚,几十年来如一日,多亏街坊们信赖,我俩也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从以前8毛一屉到如今3元一屉,我一直都是在他们的店买发糕、白糍,产品一流,价格实惠,小孩子也十分爱吃。”顾客陈阿姨连连称赞道。
如今,很多熟客来买发糕,总会顺便唠唠家常,说说街里街坊的新鲜事。梁伟钦夫妇总是笑脸相迎,用质朴和真诚温暖着每一位顾客。
“干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听到大家说我们的发糕、白糍好吃,就打心里高兴。”李艳娇说。今后,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这门手艺传给下一代,让这份承载着四十多年光阴的香甜,能够继续温暖更多街坊的味蕾。
四十年光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一屉屉热气腾腾的发糕,和夫妻俩用匠心与诚信守护的“老味道”。他们的故事,是乡镇市井生活中最朴实、最动人的篇章。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怀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亦飘、谭子星
编审:吴永红
校对:李昊
审核:陈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