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的怀集,校园内书声琅琅浸润人心,师者的温情与坚守,正悄然镌刻在每一个平凡日常里。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别开设教师节专栏,聚焦本土师者的动人故事,记录他们深耕教育一线的坚守与担当、奉献与荣光。谨以此,向每一位为怀集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园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肇庆碧海湾学校,语文老师王平的课堂总是有些不一样。这里没有机械的逐字翻译和死记硬背,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和不时迸发的笑声。从教多年,王平始终相信:“语文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一个充满魅力、逻辑和美感的世界。”
问起为何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王平老师的眼中闪着光。“我从小就对语言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但最终让我坚定走上讲台的,是我求学路上遇到的几位老师。”
王平回忆,这些老师不仅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我——我的困惑、我的潜能、我细微的闪光点”。他们的鼓励和指引,如同灯塔一样照亮了他前行的路。“那种‘被点亮’的感觉非常美妙,我希望能把这种光传递下去,成为像他们一样能‘看见’学生的人。”
“我最认同的教育理念是:以语言为桥,让学生在文本中看见自己、理解世界。”王平说,他的教学核心是跳出“逐字翻译、死记考点”的框架,让语文成为连接个人体验与广阔世界的工具。
在日常教学中,他通过“文本链接生活”的方式实践这一理念,把课文从“标准答案的载体”变成“可讨论、可共鸣的话题”。在学习《背影》时,他会让学生聊聊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讲解古诗词中关于离别的篇章时,他会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当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息息相关时,语文就活了。”
在王平的教学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不是成绩垫底的学生,而是一类“沉默的抗拒者”——他们不捣乱、不违纪,却在所有需要表达的环节完全封闭自己。
他提到了一个名叫小宇的男生:“他的作文永远只写三五行流水账,提问时要么低头沉默,要么只用‘不知道’‘没想法’回应。”
王平没有选择直接批评或施压,而是先“拆墙”,用“低压力互动”替代“课堂提问”。晚自习时,他会假装路过小宇的座位,随口问一句:“刚讲的《孔乙己》,你觉得那个掌柜的坏吗?不用急着回答,明天告诉我就行。”批改他的流水账作文时,他不写评语,只画个小问号,旁边注一句:“你写‘今天吃了妈妈做的红烧肉’,是肥肉多还是瘦肉多?我也爱吃,下次可以向你妈妈取取经。”
两周后,小宇第一次在作文本上回复:“瘦肉多,放了土豆。”这是他主动写下的第一个“非流水账”句子。
“很多学生对语文的抗拒,不是‘学不会’,而是觉得‘语文和我没关系’。”王平深有感触地说,“当我们把语文从‘课文和考点’变成‘他的羽毛球、他妈妈的红烧肉、他的小情绪’时,他才会觉得‘这是我的东西,我想说说’。”
从教多年,王平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加人性化。
“刚入职时,面对学生没完成作业,第一反应是‘态度不端正’,会直接在全班点名批评。”他坦言,“现在,我会先单独找学生,第一句话不是‘为什么没写’,而是‘昨天的语文作业,是题目太难没思路,还是家里有事没来得及?’”
这种从“追责”到“问因”的转变,让王平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更多的信任和理解。“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原因,只有了解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
走在碧海湾学校的校园里,王平老师的身影已经成为一道温暖的风景。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在每个学生心中播下语言的种子,让语文成为他们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桥梁。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王平微笑着说,“我愿做那个点火的人,让每个学生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点亮。”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怀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曾辉、梁志恒
编审:徐阳华
校对:李昊
审核:陈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