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节后,老战友王健同志从北京给我发来一张老照片,赏之,倍感亲切。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军营小菜园里的留影。看着距今近50年历史的老照片,又勾起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罗天兴(左1)、王健(右1)和小唐(右2)、孟先(左2)
七十年代初,我们部队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调到位于黄河冲积平原的鲁西地区,执行修建时称“北京后盾”的重点军用机场任务。由于那个时期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统配物资有限,当地市场蔬菜供应紧缺,于是,部队首长动员官兵利用业余时间,开垦营地周边的荒坡草地,种植瓜豆蔬菜,丰富饭堂食品种类,改善官兵生活条件。
恰好,总队司、政、后机关办公楼刚建成不久,营区内还有不少地方的残余泥土有待平整清理,为各科室开垦小菜园提供了便利。按照司令部管理科统一划分的“责任区”,我们电影组安排在政治部楼下东侧空地,面积20多平方米。在老同志的指导下,我们从垦地、播种、育苗、移植、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点一点地学习,顺应季节变化,适时栽种辣椒、茄子、萝卜、西红柿、大白菜等,经过精心培植,长势喜人,收获丰厚,每次送菜到食堂厨房,都受到炊事班老王师傅的称赞。
一天清晨,我、王健和小唐三位战友,利用早操后的间隙时间,到小菜园浇水,刚好遇上“老八路”出身的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孟先,他笑哈哈地走入小菜园,先表扬、再讲评,接着传授种菜技术,然后向我们讲述了抗战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故事。1941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物资供应最艰难的时候,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边练兵打仗,一边开展大生产运动,官兵们披星戴月,挥锄开山“向荒山野岭要粮”,短短几年,就把原来灌木丛生、渺无人烟的荒野变成“陕北好江南”,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从那时候起,便成为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并作为一种精神财富、精神动力、精神风貌,被一代又一代官兵传承,发扬光大。
首长的一席话,胜似一堂思政课,令我们深受教育,军营里一块小小的菜地,传承的是建军史上历代官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传家宝,是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育人铸魂的实践基地。同时,通过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密切了官兵关系,加深了战友情谊。
老照片的故事,意义深远,终身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