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16:43:02 | 来源: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绵延的岳山山脉环抱中,拥有1300多年树龄的红锥王和其他成片的古树群郁郁葱葱,犹如这座村庄的历史,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在怀集县蓝钟镇,有一个名为古城村的村庄,名字源于明朝时期梁姓先祖从怀集梁村迁居至此,后其他姓氏先祖陆续迁入。传说600年前的某夜,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岳山上庙里的大鼓被吹落到今古城村,而得名鼓城村。因鼓与古同音,且笔画繁多难写,后来村民就把“鼓”字简写成“古”字,而改名古城村。 李文幸 摄 古城村,它不仅是“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发生地,更在近年来先后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以及广东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 古城村与森林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轰轰烈烈的“岳山造林大会战”就发生在这里。 △1974年11月,肇庆地区山区工作会议在怀集召开,怀集县发展林业生产的经验得到表彰和推广。图为参会人员在岳山参观。 两年间,2.5万人造林3.5万亩,将荒山残林变为万亩林海,创造了绿色奇迹。 如今,古城村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6%。2019年12月,古城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为古城村赢得了荣誉,更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古城村根竹塘自然村,有一片面积约20亩的古树林,生长着25株古红锥树,它们的平均树龄已超210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红锥王”的古树,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目前国内已知同类树种树龄最长、胸径最大的红锥树。村民们对这些古树感情深厚。76岁的村民林杰雄说:“我是吃着锥果长大的。古树每年能掉下过千斤果实,在饥荒年代,成为很多村民的救命粮。” 除了声名远播的红锥古树群,位于古城公园内的一棵百年榕树,同样承载着村庄的记忆与乡情。这棵榕树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如华盖般撑开,形成一片宽阔的荫蔽之地。 榕树下,是古城村最具烟火气的公共空间。村民们习惯在此聚集,或闲话家常,商议村事;或楚河汉界,对弈切磋。 每逢节庆或重要活动,这里便成为村里的文化中心。年前播放的露天电影、邀请戏班表演的地方戏曲,都在榕树荫下精彩上演,欢歌笑语回荡不歇,构成了几代村民共同的温暖记忆。 近年来,古城村立足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岳山”IP,发展出了岳山茶、岳山灵芝等一系列特色产业。 古城岳山茶场约400亩,每年所产“岳山茶”近2万斤,产值达400余万元。“岳山灵芝”则通过与强村公司合作,由该公司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和保底销售渠道,推动打造了2亩示范种植基地,可实现产值约25万元。 著名的“广东省三岳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古城村,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近年来,古城村持续增绿扩绿,打造了古城村一河两岸景观带、民主法治公园、红锥王古树公园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其中红锥王古树公园位于古城村根竹塘自然村,最老的红锥古树王至今已有1300多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树”之一。 2023年被列入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后,古城村抢抓历史机遇,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乡村“颜值”、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古城村全面展开乡村美学价值共创行动,加强农房风貌管控。通过统一规划和设计,对主干道全线进行“四小园”建设和农房改造,努力打造彰显“岳山造林”特色的美学典范。 古城村还积极谋划文旅项目,加快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对村道进行了扩建并铺设沥青路面,完善了旅游标识标牌、公厕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红锥王古树公园里,那棵1300多岁的“红锥王”依然枝繁叶茂。这棵古树见证了一代代古城村人的奋斗与坚守。从明朝时期的古村落,到今天的文旅特色村;从当年的岳山造林,到现在的“岳山”IP产业,古城村人民始终与这片土地相依相存。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怀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姚丽娟、陈本康 编审:李梁源 校对:李昊 审核:陈友
没有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