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怀集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怀集一中”)立足山区教育实际,以“励志教育”为核心抓手,通过系统化、特色化的育人实践,探索出一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山区学校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走进怀集县第一中学,励志广场上催人奋进的标语、党史陈列室里对革命先辈奋斗事迹的生动讲解、廉洁文化园的清风氛围——这一幕幕日常场景,正是怀集一中励志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生动缩影。作为“肇庆市(第一批)优质特色发展示范校”“第一批广东省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多年来,怀集一中持续深化“五位一体”励志教育模式,将“唤醒、激励、鼓舞”的教育理念融入校园点滴,让育人工作既有温度又有实效,为山区学子全面成长筑牢根基。 构建“五位一体”体系 让励志教育有阵地、有支撑 针对山区学子成长需求,怀集一中积极探索山区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路径,形成了以励志教育为主线,以“校园诚信银行”“国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红色文化教育”“艺体教育”等特色项目为抓手的多样化优质特色发展格局,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模式以励志校园文化为底蕴,充分挖掘本校的红色文化因子,整合红色教育素材,对校史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修建了励志广场、廉洁文化园与党史陈列室,打造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红色文化教育与励志教育于一体的育人阵地,让学生在课余穿梭于各个阵地间,在耳濡目染中继承革命传统、培养奋斗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让励志精神内化为思想自觉;以励志课程为核心支撑,结合山区学情设计系列课程,将励志思想融入学科教学与德育课堂,实现“知识传授”与“精神激励”同频共振;以励志活动为实践载体,打造多样化励志活动矩阵,将“励志”从理念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实践行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成长、锤炼品格;以小组管理励志导师制为途径,形成“老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生个个有成长导师”的特色育人格局;以励志榜样为标杆,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为学生树立“看得见、学得来”的成长标杆,激发内生动力。 丰富实践载体 让励志教育“落地生花” “从十八岁成人礼上戴上成人帽,到百日誓师时喊出奋斗誓言,这些活动让我慢慢明白‘责任’和‘坚持’的意义。”怀集一中一名高三学生的分享,道出了该校励志教育的实践成效。在怀集一中,励志教育从不局限于课堂,而是通过多样化、常态化的活动,让励志教育融入学生日常。 为让励志教育“落地生花”,怀集一中打造了“全年无间断”的励志活动矩阵,十八岁成人礼以庄重仪式引导学生树立成年责任意识;中、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师生共同擂鼓助威,点燃冲刺阶段的斗志;“励志讲堂”邀请校友、行业榜样走进校园,用真实经历传递正能量;励志劳动实践更是涵盖厨艺比拼、校园植树、菜园耕种等,让学生在挥洒汗水中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外,励志研学、校运会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励志教育的边界,每一项活动都是学生成长的“加油站”,让励志精神从“纸上”走向“行动”,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深耕细作见成效 山区学子焕发新貌 多年“五位一体”励志教育的深耕细作,让怀集一中的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持续显现。如今的校园里,正能量氛围愈发浓厚:课堂上,学生专注度与参与度显著提升;课余时间,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的学生越来越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尤为显著的是,“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取得实效:不仅“问题学生”的数量明显减少,个体学生在行为习惯、思想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广度与深度也显著变浅。曾经调皮捣蛋的学生,如今能主动遵守校规;过去自卑内向的学生,在励志活动中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励志教育“唤醒内在动力”的最佳证明。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深化励志教育,让每一位山区学子都能找到成长的方向,拥有自强不息的勇气。” 怀集一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继续优化“五位一体”励志教育模式,让特色育人路径越走越宽,为更多山区学校提供可借鉴的育人经验,也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一中力量。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怀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杨雨晴 编审:李卓灵 校对:李昊 审核:陈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