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那么,清明节由何而来?
在怀集又有哪些习俗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卢国红 摄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最初,清明节只是一种节气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在唐朝,祭拜扫墓的日子被定为寒食节;而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正因如此,清明节保留了寒食节的不少节俗遗风。 在怀集,清明节每家每户的餐桌上少不了发糕。发糕谐音“发财”和“高升”,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节日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糍在我国一些地方又叫青团、清明团子等。每年清明前后,不少怀集人制作艾糍。据《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本身是一种草药,有宣理气血、除湿开郁等功效。清明前后湿气重,吃艾草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等疾病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断提升。传统的明火祭祖方式虽承载着先辈的习俗,但也带来了诸多隐患,明火祭祖不仅容易引发火灾,对山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燃烧产生的烟雾和污染物会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摒弃焚烧纸钱、燃香放炮等传统祭扫方式,选用鲜花、水果、绿植等环保祭品寄托哀思,减少环境污染,守护青山绿水。 提前规划祭扫行程,尽量避开祭扫高峰时段,错峰出行,遵守交通规则,确保祭扫活动安全、顺畅进行,避免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 树立“丰祭不如厚养,孝道注重当下”的理念,在缅怀先辈的同时,更要珍惜眼前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孝道,让亲情的温暖在当下传递。 在缅怀先人的同时, 共同营造绿色、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