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怀集新闻网
当前位置: 时政
师恩难忘!怀集一中李锡麟老师的名师印象!
2025-10-13 15:37:56 | 来源: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图片

编者按

秋风拂过怀集一中林荫道,熟悉铃声在记忆里轻响——承载几代人青春与梦想的校庆,下周如约而至。

校庆不只是时光回望,更是跨越山海的重逢、精神力量的传承。届时,重返校园的校友、坚守的师生、关注学校的友人,将因“怀集一中”这个共同名字汇聚。我们在老照片里重温青春,在新校园中见发展变迁,在欢声笑语里续写一中新篇。

此刻,校庆钟声耳畔渐响,让我们满怀期待,共赴这场时光之约,致敬一中过往,喝彩它的未来!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粤西北穷山僻壤的怀集,被人称“广东的西伯利亚”。1956年秋,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高中招生。一批华师的大学毕业生,满腔热血,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大城市来到了怀集山区,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让一批批“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他们是文化僻壤的拓荒者,更是文明的播种人。

图片


大城市来的大家闺秀



1956年秋,我刚上初中。开学那天早晨,秋风送爽。在绿叶婆娑的校道上,走来一群不一样的姑娘。开学典礼上,校长介绍她们是林思禄老师、黄月蓉老师、黄守定老师,还有姓曾的校医。后来我才知道,她们都是广州大学毕业生,一群来自大城市的大家闺秀。林思禄老师,是我们的俄语老师。开学的第一堂课,她笑容可掬地进行自我介绍,接着又用俄语说了一遍。我第一次听到这种陌生而新鲜的语言。接着她用俄语朗诵课文。这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是树上的燕雀在唱歌。我入神了,多么希望自己也学到这种语言。以后她让我们在课堂上回话,每堂课都沉浸在俄语交谈中度过。直至今天,六十多年了,这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50年代末,学校兴起勤工俭学的热潮。师生每天下午到十里外的山头割柴草,卖到石灰窑作燃料。林老师毅然剪下两条心爱的长辫,和学生一起上山打柴。肩头从未压过半斤重物的她,挑起两捆柴草,难控平衡,一头沉下着地,一头直指苍天,看这情景,使人忍俊不禁,但她肩不离担,顽强地挑到目的地,真使人为她的倔强而肃然起敬。

58年冬天,学校掀起大炼钢铁的热潮。黄守定老师是高中化学老师,她带领学生日夜战斗在一座座高炉旁。那些日子,寒风夹雨,道路泥泞。我们低年级学生的任务,是连夜到碾米发电厂担谷壳,把谷壳铺在工地上。凌晨寒风袭来,我正打颤,忽然一股暖流围在我身上。我猛回头,一张慈祥的脸出现眼前。原来黄老师把她的棉大衣披在我身上,我才看清,她用手抹去额上汗珠,刘海下,一双略显疲惫却依旧明亮的眼睛闪烁着光。她在工地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我上高中,黄老师当了我们的班主任,她更像大姐姐一样呵护我们。一个冬天,她看到一个同学衣服单薄,了解到这同学家境贫困。一个上午,她轻声叫这同学到她的房间,递给他一件御寒毛衣,这件毛衣时称“十三针”。这同学接过毛衣,激动得热泪盈眶,竟不知说什么好。至今这同学已逾耄耋之年,他写回忆录,动情叙述黄老师寒冬送暖衣的故事。 又一个夏天。黄老师观察到一个同学沉默寡言,愁眉不展。她了解到这同学因家庭出身背上思想包袱的实情。一个晚上,月亮刚升起,她约这同学到操场促膝谈心。偌大的操场,他们沿着跑道,边走边说,走了一圈又一圈,月亮已攀上树梢,她才劝同学回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黄老师耐心劝导下,这同学振作起来了,他负起体育委员的责任,把班里的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还推动多场班际篮球赛,且自告奋勇地当了“战地记者”在班内办起体育快报,让同学们课余欣赏,教室里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59年,怀集一中首届高中毕业班,黄月蓉老师当班主任。她摇晃着两根牛角辫,和班里的学生几乎是同龄人。她是数学老师。她的数学造诣很深,得到学生敬佩和羡慕。在她的带领下,当年的高考全班90%的同学上了大学,创造了一中升学的奇迹。她的学生,如雄鹰展翅,飞出大山,飞到祖国的心脏北京,飞到大江南北,飞到大河上下,飞到天涯海角。大学毕业后,在中央机关任职的,在国家科研单位工作的,在其他部门当骨干的,他们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怀集人民增添光彩和自豪,怀集人民也永远不忘他们的老师。




绕梁三日的音乐会



50年代末,怀集一中校园的西角,有一座两层的砖木瓦房。二楼是学生宿舍,一楼全是教工住房,大家称这楼房为“西楼”。 夏天的黄昏,夕阳西下。校园的西边,传来悦耳动听的乐声,时而还传来高亢而温柔的歌声。我循声寻觅,原来是西楼那边的。走到西楼,只见一群老师围在一起,手拿自己心爱的乐器在弹唱。张肇基老师(后来一中校长)肩挂一个“大提琴”悠然弹拨。这种乐器我首次见识,原来它的名字叫“吉他”。钟石采老师拿起一把二胡,悠然自得地演奏。邓均毅老师时而拿一支横箫,五指有节奏按着箫洞;时而拉起自己心爱的手风琴,一拉一合发出悦耳的乐声。还有体育老师吴沛生,弹起他心爱的蛇皮琴。中西合奏,“大珠小珠落玉盘”,铿锵而柔和。更有音乐老师谢沛泽、周幼清夫妇的男女二重唱,高亢而柔和。现在想起,仿佛耳边响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那醉人的歌声和悠扬的琴声,令人如同置身仙境,“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老师们自弹自唱,忘记了一天的辛劳,也忘记了饥饿的威胁,他们以乐观的态度迎战艰苦的生活。

钟石采老师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他常穿着整齐的西装,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镜,他俨然是个严于治学的学者。学校当时有个规矩,开学第一课要拿点名册点名。班内有个同学名字中间有“佚”字。有些老师点名把“佚”念成“失”或“迭”,让这同学很尴尬。钟老师点名“佚”念“yì”,这同学爽快高声应道“到!”此刻大家都向钟老师投以敬佩的目光。钟老师作风严谨,工作一丝不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学生的作文他精批细改,一个错字一个标点也不放过。一次学校举办演讲比赛。他鼓励我参加,赛前我写了一篇《论尊师》讲稿。当时没有原稿纸,只用一张粗糙没有漂白的纸书写。下午我把稿子交给钟老师,第二天早读,稿子已放在我的座位上。我拿起细读,一眼看到那些工整清秀的红笔字,还有一段简明扼要的批语。可想钟老师当晚在微弱的油灯下,细心批阅多费神。下午演讲比赛开始,我满怀信心登上讲台。我居然获得第一名。我想,与其说这奖颁给我,不如说这奖应颁给敬爱的钟老师。没有他用心血浇灌,哪有我这花儿绽放。




学校来了穿军装的

老师



1958年秋,开学不久,绿树成荫的校道走来一位笔直的草绿色军装、风纪也扣得很紧的军人。他个子不高,却满面笑容。上课他自我介绍:“我姓韦,名单字一个倔。”韦老师是俄语老师。上课时他用流利的俄语朗读课文,我们仿佛在听一位可亲的外国人演讲。课后在绿叶如盖的大树下,一群同学围着他,他会歪着头、张开嘴,让学生看清他的舌头如何转动,原来同学们很难掌握卷舌音字母的发音。他一遍一遍地耐心矫正学生的发音,在学生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师生交往长了,我才知道,韦老师是地地道道的怀集人。家乡蓝钟,年少有志,离乡求学,奔赴县城,又辗转广西平乐,南下广州。194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广东法商学院。1950年1月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不久,又考取广东军政大学,同年秋奉命调北京俄文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就职解放军俄语翻译员,1958年复员,他心系桑梓,热心教育。任怀集一中俄语老师。怪不得他的俄语说得那么流利,原来他早已是解放军俄文翻译官。他时刻勉励我们,刻苦读书,将来为建设祖国作贡献。他后来在诗中回忆,自己初中时就立下了“爱国攻书求实学”的远大志向。他从小就勤奋读书,小学到中学,升学逢考,必占鳌头,成绩斐然。他教俄语得心应手,而且对英文也十分精通,根基十分扎实。后来外语科改教英文,他也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他不仅精通多种外文,而且在诗词歌赋、楹联韵律方面造诣颇深。他是广东中华诗词学会、怀集诗联学会、怀集沃土情诗社的会员。他的作品不仅发表在本县本省的诗刊上,还问鼎国家级的诗词刊物。年逾九秩,他还编撰出版诗词集《寸心草》,共收作品三百多篇。诗词中抒发诗人面对激荡岁月时代风云,坎坷际遇的人生,总怀一颗爱国奉献之心,矢志前行的执着,不计名利得失,甘愿为一根小草,默默奉献。我捧读诗集,眼前再现他的音容笑貌,一位德高望重、诲人不倦的恩师,永远在学生心中成为怀念。

1958年冬,学校又来了一个头戴镶有“八一”军徽的冬棉帽,身穿草绿色军大衣的军人。他就是邓均毅老师。他教物理,年届而立,还像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上课时,在谈笑间,把我们引入纷繁变幻的物理王国,探寻科学原理和数据。课余时,他拉起钟爱的手风琴,给我们演奏在军营娴熟的乐曲。还给我们看他珍藏的相册,讲他军旅的故事。年轻时,他血气方刚,响应党的召唤,参军入伍。复员后,他考进华师就读。毕业后,服从党和组织的分配,来到怀集山区任教。 高中毕业后,我一直没有见到邓老师。十年后,我在洽水中学任教。一个周末,我徒步三十里来到坡下一个山村家访。没料到竟有意外惊喜,我竟在这里邂逅阔别十年的敬爱的邓老师。他已近知命之年,身形也憔悴了些,但依旧精神矍铄、笑容不改,不愧是经军营锤炼过的“好钢材”。原来三年前,怀集一中被解散,教师分别下乡镇任教,邓老师被分配到洽水坡下铁厂当技术员。三年在山旮旯的山洞,风餐露宿,雨雪冰霜,度过多少艰辛日夜。难得他还是那样乐观。分别时他告诉我,不久将回广州了。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顿发现,他多么高大。他把青春献给山区教育事业,党需要他去当技术员,他便义无反顾地背起背包,走进了深山里的工厂,奉献他的知识和才智。



生动活泼、

循循善诱的课堂



1959年秋天一个早晨,绿草如茵的操场活跃着两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正在沙池旁跳高。只见他在十米远发力助跑,箭一般跑来。脚一踏跳板,俯身腾空而起,越过标杆。后来我才知道这叫“俯卧式跳高”。他就是我们化学老师蔡绍东老师。另一个正在操场中心踢球。以往我们常用手拍球,他却用脚踢球。后来我才知道,这叫“足球”。只见他一猫腰,把球精准射向球门,俨然是个训练有素的球员。他就是数学老师张肇基,教我们几何。那一年,学校新建三层砖木结构的实验楼。蔡老师就住在楼上。实验楼就是他的家。他每天就在这里整理各种实验器材,或组装上课用的实验装置蔡老师是客家人,讲课时带着很重的客家方言口音,很难听懂。但他的实验总能把我们深深吸引,慢慢地,我们与他的语言交流也变方便了。他还想方设法地解决学生学习难题,如化合价比较复杂,他就编了顺口溜:“一价钾钠银氯氢,二价钙镁钡氧锌,铝三硅四铜铁变,结合符号功可成。”我们读着读着,就把分子式写出来了。张老师教几何,上课预备钟响过,他早已站在课室门口。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块三角板(教具),上课铃一响,他就站到讲台上,很幽默开讲三句,引来大家哄堂大笑。大家像是听入迷的故事一样,迈进了数学迷宫。他讲得不多,十分钟后就让我们看课本,我才发现老师没带书本。他却让我们看哪页哪行,课本上的公式定理,竟和他刚才讲的分毫不差,让人佩服。接着就布置两三道题做课堂作业,做了这些题,我们才发现它都涵盖这堂课的内容。张老师一般不讲授课外作业,让我们自己选题练习,所以那段时间,我们的学习格外轻松。

说到轻松,又想起地理老师梁栋老师,他讲话也很幽默。有一次他上课,先说了一个“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的故事,听着大家哄堂大笑。然而他说,寿陵、邯郸都在河北,接着引出河北地理知识。他为了让学生轻易记住我国省和自治区的名称,编成顺口溜让我们诵读: 山东西河南北,陕甘宁青辽吉黑,苏浙皖赣湖南北。台闽粤云贵川,内蒙新疆桂与藏。

说到记,还有历史老师陈瑞汉老师。他编的《中国历史朝代歌》,让学生记着我国古代历史朝代:黄帝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后为秦;两汉夹新三国晋,南北两朝乱纷纷;隋唐五代迄两宋,元明清至民国,而后到人民。那些老师,至今有些已作古,健在的也已耄耋之年了。但他们的故事一直在他们的学生中传诵,在怀集人民心中,他们早已是一座座巍巍丰碑。



作者简介

图片


李锡麟,怀集县教师,教龄40年。1962年起在怀集县梁村花石任教,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后历任洽水中学、塔山中学教师;1984年入职怀集一中,2001年退休。退休后编写《怀集古今人物录》。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怀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怀集一中

编审:吴永红

校对:李昊

审核:陈友


点赞 已有0人点赞
0
评论(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没有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中

怀集新闻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4120220017 粤ICP备2022067139号-1

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制度

怀集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8-5526833,投稿邮箱:hjxcbwxg@163.com

Copyright @ 2025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067139号-1

顶部
x
怀城街道 幸福街道 冷坑镇 梁村镇 大岗镇 洽水镇 岗坪镇 甘洒镇 凤岗镇 诗洞镇 下帅乡 马宁镇 连麦镇 中洲镇 永固镇 汶朗镇 坳仔镇 桥头镇 蓝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