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怀集县的发展历程中,“岳山造林”无疑是一段闪耀着奋斗光芒的壮丽史诗。1974-1975年,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怀集县接连打响了两场震撼人心的“岳山造林大会战”。2.5万名青年民兵和社员积极响应号召,毅然奔赴岳山,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曾经的残林荒山改造成如今的万亩林海。这一伟大壮举,不仅显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孕育出“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近期,笔者走访了当年梁村公社带队参加“岳山造林大会战”、并担任梁村公社岳山造林指挥所临时党支部书记的黎硕海,以及在岳山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钱程、梁宜谦、高瑞坚。从他们饱含深情的讲述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渐渐清晰起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在“岳山造林大会战”中的热血与担当。
2025年4月15日,在怀集县“岳山造林”亲历者座谈会上,黎硕海(右3)、梁宜谦(右2)、钱程(右1)、高瑞坚(左1)分别分享了岳山造林的艰辛历程。(欧金红摄)
黎硕海出生于1945年,1963年参军,1968年转业,先后在岗坪、梁村等地工作,2005年于县外经贸局退休。1974年,刚进入公社班子的他便肩负起带队参加岳山、温泉两场“造林大会战”的重任。对他而言,这既是组织给予的信任,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作为两场“大会战”的领队之一,在每一场持续约3个月的“会战”中,从进山的那一刻起直到结束,他都未曾回过家,始终坚守在造林的最前沿,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为了更好地完成“岳山造林大会战”的任务,第一年,公社党委安排在山区成长的公社副书记兼武装部长梁如棣带队,黎硕海协助。工作局面逐步打开后,梁如棣负责公社征兵工作,公社党委又安排副书记钟天磬接替,与黎硕海一起,带领第一年800多名、第二年千余名青年民兵和社员两战岳山。
林丰俗教授1974年11月的写生作品《岳山林场》,生动地描绘了来自全县各地的造林民兵陆续奔赴岳山、经过岳山造林指挥部的场景。画中,民兵们步伐坚定,眼神中满是对未来造林工作的期待与决心,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造林年代。
梁村地处怀集西部,是平原粮产区。两年间派出的2000多名民兵与社员熟悉农事,但对上山造林却十分陌生。造林过程的劈青、炼山、开挖撩壕等工序,多数平原区群众都是首次接触,不少民兵连因此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
为了尽快打开造林工作的局面,梁村公社岳山造林指挥所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黎硕海担任书记。他将各大队带队党员集中起来,筑牢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全公社18个大队组成13个民兵连,每个连约50-80人。在造林的各个阶段,公社之间、民兵连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劳动竞赛。黎硕海每天到梁村公社负责的四个地段进行检查,将任务细化到每个民兵连,收集每日进度以及民兵连典型、先进个人的信息,上报给县造林指挥部,并通过公社指挥所广播进行宣传。在两年的“大会战”中,梁村公社民兵团和属下民兵连多次获得县造林指挥部的广播表扬,还被授予“流动红旗”。
造林民兵扛着“流动红旗”列队上山。(方权裕摄)
在两年的“岳山造林大会战”中,临时党支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员们总是冲锋在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营造出学榜样、争先锋的良好氛围。黎硕海回忆道:“两年的‘岳山造林大会战’,尤其是开挖撩壕的攻坚阶段,各民兵连争先氛围浓厚,许多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仅梁村公社党委新吸收的入党积极分子就有100余名。岳山造林第一年,就有26名青年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不少人后来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可以说,岳山造林不仅造就了一片森林,更培育了一批人才。”
当年梁村传统节日“十月初十”前夕,不少青年民兵想请假回家过节,一些家属也来信要求民兵回去“吃节”。针对这一情况,团指挥所迅速召开各民兵连排骨干会议,教育大家移风易俗、顾全大局,坚定为国家“大造林、造大林、造好林”的信念。经过动员,初十当天,民兵们凌晨四点就起床,没有一个人回家过节,大家齐心协力,超额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任务。
据黎硕海回忆,钱程、梁宜谦、高瑞坚3名同志在当年的表现尤为出色,令他印象深刻。当笔者请他回忆当年曾在岳山上提出入党申请的人员名单时,他立刻说出了这几个人的名字。
黎硕海(左2)、梁宜谦(左3)、钱程(左4)3位老党员分别讲述当年参加岳山造林的感人故事。(李美玉摄)
73岁的钱程十多年前从县检察院退休,当年他是先锋大队(现花石村委会)的青年,家中有1个姐姐、3个哥哥和2个弟弟,姐弟共7人。1969年,哥哥钱钢退伍回家,钱程接力入伍,1973年退伍后不久,2个弟弟也先后入伍。钱程自豪地说:“我们7姐弟中有4人当过兵。”
1973年,钱程退伍回乡后,协助大队民兵营长,带领大队80多名青年参加“造林大会战”。黎硕海和钱程都有部队经历,在岳山上有着诸多共同话题。钱程在部队时是班长,在岳山上他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带领80多名青年民兵攻坚克难。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同村的梁多谨、女民兵梁叶英成为先锋大队80名青年民兵中的佼佼者,第一年岳山造林结束后,他们就被安排到县氮肥厂当工人。钱程则继续参加第二年的“温泉造林大会战”,之后被吸收到县农机站拖拉机厂当工人,因表现突出,得到党组织和党员群众高度认可,后来党组织很快将其发展入党,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正是黎硕海。1976年6月,他与同单位的另一青年在党旗下进行入党宣誓。
钱程介绍,妻子韦有弟比他小2岁,是蓝钟公社朝阳大队派往岳山造林的女民兵,也是朝阳民兵连“铁姑娘”成员。她们创下了日进撩壕69.5丈,平均每人17.4丈的佳绩,是当时大家学习的榜样。韦有弟被安排到县氮肥厂工作,成为电焊车间的技术工,是车间公认的“技术能手”,技术丝毫不输男工人。钱程表示,夫妻俩都为自己的岳山造林经历感到无比自豪,认为那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当年参加岳山造林的湘田大队青年民兵梁宜谦同样表现突出。梁宜谦回忆,当年湘田大队由治保主任李国锦带队,由于一名本应参加造林的青年应征入伍,他便成为替补队员。李国锦对他说:“年轻人,县委组织‘岳山造林大会战’,你刚从学校出来,去岳山锻炼锻炼,那里条件虽然艰苦,但能学到很多东西。” 于是,梁宜谦怀揣憧憬与决心,与全公社造林民兵一起,背着行囊、带上工具,步行3小时,踏上了岳山,开启了为期三个多月的造林征程。
黎硕海介绍,在岳山上,梁宜谦协助李国锦开展组织工作,李国锦十分信任他,常常把重要工作交给他,希望他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梁宜谦不负期望,带领的民兵连在每一个阶段都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多次获得公社指挥所“流动红旗”嘉奖。在艰苦的环境中,梁宜谦不断成长,信念愈发坚定,意志也更加顽强。“岳山造林大会战”结束后,梁宜谦本在氮肥厂的人员名单中,但李国锦把这个名额给了另一名同村青年,并对梁宜谦说:“你有文化,政治表现优秀,是组织重点培养对象,留在基层锻炼,未来在家乡建设中大有可为。”事实证明李国锦的话没错,经过岳山造林的锻炼,梁宜谦投身教育战线,在乡镇中心校校长的岗位上退休。退休后,他又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担任怀集县安定助学会党支部书记,2021年还被评为“肇庆市优秀共产党员”。
高瑞坚是百德大队的青年,高中毕业就报名参加岳山造林,当时年仅17岁。黎硕海了解到高瑞坚是梁村二中团支部委员、学习标兵,便留意他在岳山上的表现。当年,高瑞坚小小的个子,干起活来却很成熟。黎硕海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岳山造林前期的劈青阶段,青年民兵上山将地里的树木、灌木、芒杆都要砍下来晾晒,为日后炼山作准备。劈青和修防火线阶段,造林民兵还要将地里一些长两米左右、口径10厘米以上的木材,通过滑坡和肩膀抬的方式,抬到与梁村造林工地较近、路程半个多小时的冷坑公社三坑公路边,交给供销社收购,这一项,每个公社民兵团都有任务。为了完成清山木材交售任务,高瑞坚与年纪大的社员一样,在完成当天劳动任务下山时,也能肩抬100来斤的木材送到交售点。根据资料反映,在岳山造林过程中,县造林指挥部向国家交售不少木材,所得到的回报除了解决各公社造林民兵一些生活费补助外,还为县氮肥厂建设提供12万多元资金支持。岳山造林结束后,高瑞坚作为优秀青年被安排到县氮肥厂工作,成为机修车间的骨干。
林丰俗教授于1974年11月18日创作的速写作品,展现了岳山下大坑山公社的简易厂棚和驻地民兵的生活场景。简易的厂棚在寒风中显得有些单薄,却承载着民兵们的希望;民兵们忙碌的身影,展现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与坚韧。
林丰俗1974年11月的另一幅写生作品,描绘了岳山造林炼山的场景。画面中,造林民兵们站在防火线上认真看守,红红的火苗顺着防火线向下燃烧。这熊熊燃烧的火焰,不仅点燃了岳山的希望,更点燃了民兵们心中建设家乡的热情。
“岳山造林大会战”,不仅实现了“造林”的目标,更达到了“育人” 的效果。造林第一年,13个民兵团、105个民兵营被评为先进单位,3534名民兵(女民兵占三分之一)被评为劳动积极分子,451名民兵入团,一大批造林民兵成长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
如今,岳山已从昔日的荒山残林,变身为林海浩瀚、万木葱茏的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当年岳山造林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绿色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怀集人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积极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力量,续写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谭上洲、罗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