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造技艺,历经岁月、代代相传,孕育着无数工匠的热忱与智慧。在怀集县马宁镇苏沙村一带,流传着传统手工铸造铜铝器物技艺,苏沙铸造工艺流程严谨讲究,是遵循中国传统的“模范法”铸造方式、且吸收了外来工艺技法后所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坚守
苏希奋,马宁镇苏沙人,是其家族铸造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从小就追随祖父和父亲学习传统手工铸造铜铝铁器物技艺,虽辛苦,但热爱,坚守至今已40余年,用时间和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
近日,记者来到苏沙铸造工艺传承人苏希奋的铸造厂,厂门旁挂着一块印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走进作业区域,里面摆满了一个个精美的铸造工艺品,铸造工匠苏希奋在一旁忙着与客户沟通铸造香炉的材质、尺寸和颜色。
“我是家族铸造工艺第四代传承人,接触铸造工艺至今已40余年。这不仅是我养家糊口的技能,还是我从小到大的爱好。”苏希奋满面欢喜地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至今,他精益求精的铸造工艺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不少省外客户也慕名前来订制铸造工艺品。
“手工铸造器物,不光是体力活,还是细致活,从做砂胚、固模具、刀雕刻、熔铜铁、注铁水,到冷却成型、拆开模具、打磨抛光、涂漆上色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注入情感,方能手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美且有温度的工艺品。”苏希奋一边雕刻模具,一边介绍铸造技艺。只见阳光透过窗户,映射到他那双早已长满厚厚茧子的双手,此情此景,让人为之动容。
创新
随着时代的更迭,衍生出不少现代机械加工品,手工艺品从被需要到陷入困境,但工匠人怎会轻易放弃?为顺应潮流和迎合市场,苏希奋做出了改变,通过创新铸造品种、坚持手工制作,获得广大客户的认可。
苏希奋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沙铸造业发展蓬勃,在机械化生产较为落后的时代,当地手工铸造的厨用器具和农用工具尤为受欢迎,特别是农忙时节,全家都忙于铸造镰、锄、铲、刀、犁、耙、砂锅等农具和厨具,供不应求。而随着工业和科技飞速发展,插秧机、收割机等新型农机广泛推广应用,以及市场上各式厨具功能齐全,让手工铸造进入了“瓶颈期”。
面对现代机械化对传统手工铸造的冲击,苏希奋从未想过放弃,而是通过不断调研和学习,顺应时代潮流,创新铸造品种,手工铸造出现代人所钟爱的金牛、麒麟、算盘、葫芦等工艺品,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以传承为翼,让铸造工艺飞向更广阔的蓝天。在苏希奋的铸造厂中,不乏青年人的身影,眼神中透露着对铸造工艺的喜爱和执着。他们把工匠师傅所教牢记于心,认真细致完成好每道工序,力求铸造出最精美的工艺品。
角落边,记者看到苏希奋在耐心地指导其儿子苏森祥涂漆上色,使得工艺品更加有光泽。当提及为何选择传承铸造工艺时,苏森祥坦言,他从小在家族的熏陶中接触到铸造工艺,毕业后,觉得干这一行太苦太累,就选择到珠三角地区务工。后来,看到越来越少年轻人学习传统手艺,为了这项技艺不失传,他决定回到家乡,跟随父亲继续学习铸造工艺。
“由于铸造工序繁多且复杂,我仍需努力学习技艺,特别是雕刻工艺,这需要长时间实践和沉淀,慢慢积累经验,才能像父亲一样完整铸造出一个精美的工艺品。”作为第五代传承人,苏森祥表示,尽管大多机器替代了传统手工,他相信手工技艺的深度、温度和价值,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未来,他将致力于创新产品款式,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让苏沙铸造品牌越做越响、走得更远。
记者:李嘉琪、谭子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