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三岳自然保护区科普·研学基地系列报道,记者带大家走进序厅和展厅第一部分,深入了解怀集在长达35年上调国家木材任务的贡献,以及在“一把锄头造林,百把斧头砍木”的年代里出现林业困境时,怀集在全省率先设立“林业采育场”,探索“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的生产模式,蹚出了科学育林的新路子。
踏进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大屏幕上播放了今昔对比的宣传片,展现岳山从荒山残林到万亩林海的沧桑巨变。
“通过宣传短片,让参观者了解到‘岳山造林大会战’发生的历史背景,感受怀集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面貌,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肇庆市、怀集县守护‘绿水青山’的奋力作为。”基地讲解员张彬彬说道。
展厅第一部分重点讲述了怀集在1950-1985年上调国家木材任务的贡献。作为广东省重点林业大县,怀集在长达35年里,上调国家木材约571万立方米,占广东省木材产量的9%,其木材主要用于造船、铁路枕木、造纸、做家具、抗洪救灾等。从一张撑排工人“战激流”的照片中看到,他们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凭着一副肉躯抢滩避险,尽展“任他激流涌动,我自岿然不动”的英勇气概。
“这些图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怀集人民运输木头的场景。”张彬彬感慨地说,当时从山头采伐的木材,岳山民兵用“满山跑”的简易小车从深山运到河边或路边,有些用自制吊机装车运走,有些则扎成木排沿着绥江顺流到宽阔江面,再由船输送至广州,水路放排一趟就要花上10天左右。
由于木材消耗过度,培育太少,一段时间后,怀集木材和林产品的供需矛盾显现,自然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少林场出现“年年种树树不长,年年造林不成林”的现象,林业困境突显。1973年,全县已有荒山残林110多万亩。面对木材消耗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怀集人民积极摸索大造林改变荒山残林的路子。1974年春,蓝钟公社率先探索试办“林业采育场”,并迅速在全县18个林场推开。建立林业采育场第一年,全县造林达到“砍一棵树、种两棵树”的比例,第二、第三年提高到“砍一棵树、种三棵树”,为全县林业发展带来了长远效益。\在林业生产中,怀集人民敢想、敢干、敢创新,克服了杉木嫁接偏冠的难题,探索出撩壕种杉速生丰产的办法,成功实现杉木在南方丘陵黄壤土的速生快长,建立起杉木优良品种库,打响怀集三大名杉(蓝钟杉、南洞杉、柑洞杉)知名度。科学育林不断提高全县造林成效,成活率达90%以上,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