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怀集新闻网
当前位置: 要闻
这是50年前,肇庆人民“拼”出来的“奇迹”!
2022-12-26 09:52:44 | 来源:西江日报

冬日清晨,

登上肇庆市怀集县

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瞭望塔,

凭栏眺望,万亩林海,

尽收眼底。


岳山中的头岳凸现前方,三岳、二岳、头岳三座高入云端的山峰,以雄伟挺拔之势依次排列,宛如巨龙盘旋于“林海浩瀚、万木葱茏”间,直走西东。


图片

△现今“林海浩瀚、万木葱茏”的岳山林场。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斗转星移半世纪,

沧海桑田群峰青。

昔日黄土裸露、荒芜凋敝的岳山林场

已变成总面积达10.84万亩的

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

成为肇庆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和

“绿色明珠”。


图片

△位于肇庆市怀集县的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过了蓝钟镇古城村,

司机对着方向盘“左右开弓”,

拐过二十多个弯,

与十多幅护林宣传标语擦肩而过后,

终于来到岳山林场保护站。


甫一下车,岳山林场场长谭永盛便邀我们到宣传栏前介绍起来。“岳山造林大会战”的一幅幅照片,依次陈列在廊道上。


他指着其中一张历史照片脸带自豪说道:“走在最前面的这位老人是我的爷爷谭昌棉,时任怀集县林业局局长。他带着前来参加肇庆地区山区农业会议的数百代表参观岳山造林成果。”


图片

△昔日“黄土裸露、荒芜凋敝”的岳山林场。图源 西江日报


历史的天空云卷云舒,

造林的精神依然闪光。

50年过去了,

那段令人心潮澎湃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仿佛再一次出现了……


贫瘠荒山变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


抚今追昔时,

亲历者总能把往事讲述得如在眼前。

今年已经96岁的老党员陆国栋端坐家中,

回忆起50年前,

“岳山造林大会战”时的情景。


陆国栋


我记得当时下了一场雪,天好冻,但大家造林的热情一点都没减。夜里下雪,白天照样干!


时任蓝钟镇武装部长的陆国栋,

带领民兵安营扎寨、垦土炼山、撩壕造林,

这也成了他半个世纪教育后代时,

最自豪的“教材”。

当年他种下的一棵棵杉树,

早已长成30多米高的参天巨木。


图片

△岳山造林现场。资料图


今年70岁的严润生是“岳山造林大会战”的“精锐”之一。会战结束后,指挥部从1万余人中层层筛选出30多人留职林场,他和岑盘生、谭永桂、莫育进都被选中,成了半个世纪奋战在岳山林场的好战友、好同事、好兄弟。


接到通知后,

严润生作为公社的青年民兵代表,

自带生产队发的每月30斤米以及镰刀、

草帽、被子等,

雄赳赳从中洲镇泰来公社出发,

步行了15公里,来到岳山脚下,

投身到大会战中。


图片

△时任怀集县委领导班子与当地群众进行调査与规划。资料图


为了消灭荒山,

1974年,怀集县委、

县政府在党中央及省委的号召下,

作出“抓好林业发展,

做好‘林’字文章”的工作部署,

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造林绿化大行动。

1974年11月,

蓝钟公社(岳山林场前身)

以青年民兵为骨干,

从各公社发动1万余名社员,

组织开展岳山造林大会战。


严润生


从一开始到结束,可以说每天早出晚归、奋战荒山,热火朝天,任劳任怨。各社青年民兵和干部在荒山上搭起简易窝棚,分片安营扎寨,掀起垦地造林热潮,经过连续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1.5万余亩的连片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为巩固造林成效,

次年9月怀集县再次组织

1.5万名党员干部和青年民兵到岳山

沿线开展第二轮造林会战,

连片更新造林2万多亩。

至此,两个“战区”连成一片,

总造林面积达3.5万亩,

史称“岳山造林大会战”。


图片

△岳山大造林现场青年种杉树。资料图


期间,

蓝钟公社在岳山率先

创办了怀集县第一个林业采育场,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岳山林场,

为此后创建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在肇庆市怀集县

召开全省林业工作现场会,

怀集县林业采育场受到表彰。


严润生


当时造林规格和标准很高,要懂得那首歌谣才容易达标。


在怀集三岳自然保护区办公室内,

严润生、岑盘生、谭永桂一起重温了

这首半个世纪前的歌谣:

“水平撩壕环山走,七尺距离一条沟,

沟深一尺宽尺五,取上表土填满沟。”

他们的声音是多么坚定响亮。


图片

△时任怀集县委书记张玉祥参与植树劳动的场景。资料图


当时造林的规格行距7尺、

株距5尺。

为了解释清楚什么叫“水平撩壕环山走”,

几位老人画起了图。

原来,青年民兵发明了一种土方法,

就是使用土制的大三角尺,

按照他来量尺寸,就能达到水平标准。


冯超会


吃住都在山上,一把锄头、一把短刀、一把长刀就开始劈青、炼山,锄山垦地,手上长满水泡,刺破水泡又继续奋战,任劳任怨。


抖音上,

有心人找到了当年出版的

《岳山战歌》存本,

里面记载了很多激动人心的诗歌,

如梁村民兵团所作《送粮上岳山》:

举目远眺千里雾水,披荆斩棘闯出路,

我挑粮担上岳山,穿林涉水不停步……


图片

△岳山林场召开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资料图


19岁的怀城公社民兵团

龙西民兵连女连长谭奋梅勇挑重担,

带领34名民兵高标准造林,

高质量完成任务,两次夺得流动红旗。

中洲公社民兵团二连连长李度文

不顾胃溃疡出血,

两个月未吃过一餐干饭,只吃点面条稀饭,

吃苦在前冲锋在前,

每天凌晨5点半就带头上山,

3次获得流动红旗奖。


据统计,在岳山造林大会战中,共有13个公社采育民兵团、105个民兵营被评为先进单位,有3534人被评为积极分子,有45名民兵在火线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怀集县林业局副局长谭国雄


当时造林的办法全部是大垦,还有撩壕,改变了怀集传统的造林方式。后来,全国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学习,在全国农业大寨展览馆里也有怀集岳山造林大会战这张名片。邻近省市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前后共五十多批人前来参观。通过之后的精心管护,为国家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木材,多的时候1天十多台解放牌货车运木。


两次坐上播种飞机俯瞰岳山


今年73岁的岑盘生表示,

万人造林大会战期间,

指挥部就设在古城的大会场里,

各公社分设指挥所,一级抓一级。

每个指挥所的分工也很细,

包括宣传、质量、

进度、安全生产等都有专人负责。

高音喇叭挂在树上,

播放通知、歌曲、口号等,

还会定期放电影,

让青年民兵休息时有所娱乐。


当时,怀集县争取广州民航局支持,安排了2架五型飞机进行播种造林作业,飞机载着种子飞向已经炼山作业的山地上空撒播松树种子。


这对于岑盘生来说,

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岑盘生


我所在的飞机后勤组,负责用解放牌汽车,把种子运到飞机旁边,每袋50斤,然后倒进飞机的大口袋里。如此落后的年代,连油灯都算珍贵了,我有幸两次跟着飞机飞上了天空。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图片

△怀集县争取广州民航局的支持,安排2架五型飞机在怀集进行飞机播种造林作业。资料图


回忆起这段难忘经历,

岑盘生心生喜悦。


岑盘生


第一次坐飞机是跟着去测量熟悉地形,机司长带着我们十多个人,男男女女均有,刚开始有点怕,机器轰鸣声响得厉害。飞机盘旋后着陆,大多数人都因为晕机而吐了。我却安然无恙。


图片

△1975年,怀集县组织15000名青年参加岳山造林大会战。资料图


万人汗水浇灌出茫茫绿洲,

有人在会战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是岑盘生关于造林大会战

最不愿提起的事情。

1975年8月,

他和植秀宁在杨木冲开展树林的抚育工作,

由于地势落差较大,

在高处有人突然大喊“小心,

有石头冲下山!”


岑盘生


当我们听到声音抬头时,石头刚好飞落到了植秀宁的头部,他迅即连人带帽子一同滚到山冲里,晕迷不醒。


“快来人啊!快来人啊!石头伤人了!”

岑盘生背着他走了2公里的路,

回到林场驻地,

然后把伤者用车转送到怀集县人民医院。

岑盘生在医院里守护了两天两夜,

伤者最终还是没被抢救回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荒山变林海。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数以万计党员干部、青年民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高质量完成了3.5万亩的造林任务,创造了将贫瘠荒山变成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


图片

△运木过木桥。资料图


岳山造林人没有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物,

自备生产工具,主动出工出力,

自带口粮、自建窝棚、自搭炉灶,

吃住在山头,

凭着“苦干加巧干、

觉悟加义务、锄头加窝头”,

以“任务不完成,

誓不下岳山”的决心意志,

硬是在延绵荒山上筑起一道牢固的

绿色屏障。


“岳山造林”精神历久弥新代代传


岳山造林人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

绿色发展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以愚公移山般的坚毅和水滴石穿的韧劲。

前赴后继、接续奋斗。

岳山林场自建立以来共经历了5任林场长,

他们和广大林场职工扎根林场、

以场为家、守护山林,

其中最长的一干就是23年。


从荒山植树到育林护林,从建立林场到成立自然保护区,从供应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态产品。一批批、一代代岳山造林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追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进行这一绿色发展的接力赛,书写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实践。 


图片

△凤岗河边的堆木场。资料图


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谭鹰


岳山林场以前有一位场长叫王金全,每天五点多就开始上山劳作,由于热爱这茂密森林,他主动放弃了到马岭镇委当副书记的升迁机遇,默默地为岳山林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任岳山林场场长谭永盛

自从2000年调任岳山林场,作为场长,

本可以在怀集县城的

林业保护区办公大楼办公,

但他始终坚持吃住在保护区里,

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

为了节省开支,

谭永盛很少开林场的小汽车,

近距离的奔走,常常开自己的摩托车,

十多年如一日。

不仅为林场节省了开支,

还为大家买了社保,退休人员老有所乐。


岳山林场里,留下来的员工大多数参加过岳山造林大会战,他们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严格要求,影响了一代代、一批批岳山林场护林员,大家无私奉献、一丝不苟,团结互助,为岳山这片青山绿水默默奉献。


图片

△洽水镇白水村的白水木场一角。资料图


谭鹰


岳山腹地狭长,经常出现龙卷风。所以每次炼山都是凌晨3点钟出发,到达“705”高地后5点左右,刚好又露水,烧4个小时左右回家。每次炼山都做很周密的计划,修好防火林带,每一个点都要达到10米,危险的地方甚至达到20米。确保万无一失。


如今,

谭鹰的儿子已经是在读研究生,

本科和研究生选的都是林业专业。

这正是“岳山造林”

精神代代传承的生动写照。

说起岳山往事,

谭鹰非常感恩。


谭鹰


“岳山造林”精神中的团结互助精神十分宝贵的。1992年,我从湖南来到来这里工作,人生地不熟,无亲无故,当时没有一个老员工因为我是外地人而排斥我,反而更加关心爱护我的成长。时任岳山林场副场长的严润生让我在他家一起吃饭半年多,平常林场家属会叫上我一起包饺子等,给予很多关心帮助,孩子们和我都很亲。


图片

△造林栺挥部领导成员与工作人员一起合影。资料图


这种团结互助的温暖,

也同样体现在严润生、岑盘生、

谭永桂与莫育进之间。

他们4人均是参加完岳山造林大会战后,

留下来在岳山采育场工作。

50年战友,50年情谊,犹如兄弟一样。


他们表示,4人都几个共同点,一是都不爱喝酒,2毛钱的酒就都喝得面红耳赤了;二是大家都喜欢打篮球,造林护林的休息时间,他们经常一起打篮球,在怀集县第一届林场运动会中还拿了第一名;三是他们都爱下象棋,其中岑盘生是棋艺最高,曾获得县林业系统第二名。


严润生


当时,我们之间团结协作非常重要,后来的采伐木头,满山跑的车辆里,都要靠妇女家属合力,把木材从山上运出来,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严润生还拿出了一张照片,

上面是一份赠送的名录表,

40所位林场员工在他调任温泉林场时,

共同赠送一台消毒柜给他。

多少年过去了,

至今严润生还把消毒柜保存得好好的,

他说这是一份非常珍重的情谊。


图片

岳山造林大会战对于润生来说,不仅收获了事业、收获了友谊,还收获了幸福的人生。他的爱人邓柳婵也参加1974年的岳山造林大会战,1975年在岳山林场负责林木抚育工作。后来这对曾经的战友喜结连理,成为了林场内外的一段幸福佳话。


图片

△岳山读报。资料图


在历史的长河里,

50年仿佛只是一簇细小浪花。

如今的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已记录有:

植物1015种、

陆栖脊椎动物300多种,

其中国家级保护动植物达50多种。


图片

△“林海浩瀚、万木葱茏”的岳山林场。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2016年9月,一只猴子跑到了岳山脚下的一户人家围墙上,白天观察主人家的动静,晚上就溜进农家里,模仿人挤出牙膏,拧开水龙头,打开了锅盖,还跟这家人做起了“朋友”;数月前,因9次拍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秘境之眼栏目。


这一切,

都是一代代岳山造林人接力奋斗的成果,

更是“岳山造林”精神,

永放光芒的生动写照。


点赞 已有0人点赞
0
评论(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没有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中

怀集新闻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4120220017 粤ICP备2022067139号-1

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制度

怀集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8-5526833,投稿邮箱:hjxcbwxg@163.com

Copyright @ 2024 怀集新闻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067139号-1

顶部
x
怀城街道 幸福街道 冷坑镇 梁村镇 大岗镇 洽水镇 岗坪镇 甘洒镇 凤岗镇 诗洞镇 下帅乡 马宁镇 连麦镇 中洲镇 永固镇 汶朗镇 坳仔镇 桥头镇 蓝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