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孕育于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文化。
据县志记载,
“冷坑”之名,
源于栏马河流入马宁水的一段河水,
如同山坑水般清澈冷冽,
因而得名“冷坑”。
冷坑,
作为肇庆市最大的农业人口镇、
怀集县域副中心、全国重点镇,
全国“一村一品”蔬菜专业镇和
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重点乡镇,
其路脉、绿脉、文脉、艺脉、
慧脉、味脉,脉脉相通。
连南贯北,塑造出通达的“路脉”
冷坑镇位于怀集县西北部,
距县城23公里,
地处肇庆、清远两市交界处,
北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承东启西,连南贯北,
汕昆高速穿镇而过,
村村通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碧水环山,涵养出生态的“绿脉”
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怀集盆地中部的低丘地区,
一部分在冷坑镇辖内,总面积520多公顷,
是以山塘水库、草本沼泽和稻田为主的
复合型湿地。
山环水绕,沃野数里,草木葱茏,
犹如“一天碧彻一天肠,一池清浅一池光。
一地风动一地暖,一山鸟闹一山唱。”
三坑水库位于
怀集县西部、冷坑镇北部,
集雨面积60平方公里,
建于1958年,
最大库容4464万立方米,
肩负防洪重任,
捍卫着镇内15万人的安全,
并承担起下游5.2万亩农田灌溉、
8万人饮用水职责。
沧桑岁月,涂抹出厚重的“文脉”
《冷坑花棍舞》
流传于冷坑镇爱三村,
已有200余年历史。
在喜庆的日子,
男女老少拿起两头扎有花球或小铃铛的花棍,
在鼓点伴奏下,
走起十字步、秧歌舞步,
并同时摇棍或用棍碰击肩、背等部位,
配合以各种舞动,尽情抒发喜悦。
2023年3月,
《冷坑花棍舞》成功列入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匠心独运,编织出璀璨的“艺脉”
冷坑素有“中国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
其手工艺品传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冷坑竹编工艺源于明末清初,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竹编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大方。
冷坑竹编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
采用传统的编织技艺,
编织出各种各样的竹器,
如竹篮、竹筐、竹篓、竹椅、竹床等。
冷坑陶制工艺源于宋代,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冷坑陶艺以当地盛产的陶土为原料,
采用传统的制陶技艺,
烧制出各种各样的陶器,
如陶罐、陶碗、陶碟、陶瓶等。
禅宗法脉,传承着精深的“慧脉”
禅宗六祖惠能
在1300多年前遵奉五祖弘忍
“逢怀则止”的教诲,
隐居怀集修禅多年。
六祖岩原叫龟嘴岩,
是惠能自东禅寺附南返岭外
避难隐晦及得道的地方,
位于冷坑镇上爱岭山顶上,
是座形似龟嘴石室的天然禅宫,
为纪念六祖,改称六祖岩。
岩内石桌、石磴等遗物至今存在,
岩前石壁刻有“六祖岩”三个大字。
2004年,
县政府公布其为怀集县文物保护单位。
六祖禅院位于六祖岩下,
始建于唐长庆年间,
初为六祖亭,
清道光二十年,
怀集才子曾宏仁赶考前赴此拜谒,
中举后倡议扩建古寺为禅院。
六祖禅院宗教用地共计20824平方米,主体工程合计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建设群包括:山门、承台、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僧舍、客堂、禅林和斋堂等。
物产丰饶,孕育出丰润的“味脉”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孕育了冷坑丰富多彩的
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技艺,
形成了丰腴多样的美食资源底色。
蒙氏云吞,
以其薄如蝉翼的皮和鲜美的馅料而闻名;
岭南脆皮鸡,
以其肉熟而不烂、清淡鲜美而著称;
清炒韭菜花,
选用当地种植的韭菜花,
色泽鲜亮,口感脆嫩;
草菇汤,
选用冷坑高松生态园区种植的优质草菇,
口感鲜美嫩滑,营养丰富。
青山隐隐水迢迢,冷坑风光独好。
来冷坑走一回,
享休闲好时光!
记者:陈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