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延绵的山脉,顺着潺潺的河流,沿着平整的道路,目光来到一座名为甘洒的乡镇。甘洒镇位于怀集县东部,距离县城18公里,东与广宁县交界、西接怀城街道、南邻坳仔镇、北连凤岗镇,全镇总面积132.21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
在甘洒,不仅有革命故事、特色美食,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兴旺的现代产业。
甘洒有9个革命老区村,是一片被红色记忆深深烙印的热土,是经省人民政府命名的革命老区镇,辖区内有邓拔奇故居、韩树铨故居、法志董公祠、黄凡元烈士墓等红色资源。在这里,革命故事传颂不息,英雄事迹激励后人。
邓拔奇故居,坐落在甘洒镇永富村五踏屋自然村,建于1805年,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传统式平房。故居内摆放着邓拔奇烈士生活、学习、参加革命工作需要的物品。2001年,邓拔奇故居被定为全县中小学“德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3年,被县法工委定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2004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树铨故居,又名“司马第”,建造此屋的是韩树铨祖辈。清代嘉庆年间,韩树铨的祖辈中过举人,被授予州同知的官职,即“司马”,大门处曾书名“司马第”三字。2012年,韩树铨故居被定为县级不可移动文物。
法志董公祠,位于甘洒镇屈东村,始建于清朝,石门额上阳刻“法志董公祠”五字,东廊有清光绪二十三年间“损助工金榜题名碑记”一通,脊上塑有人物、花草的砖塑和灰塑、樑架,封檐板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檐下有壁画、诗词书法。该公祠总体布局和结构完整,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对研究人文历史有较高的价值。
为进一步推进红色文旅产业项目,甘洒镇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扶持修缮和布展邓拔奇故居、韩树铨故居两处革命遗址,结合休闲农业等元素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建设了甘洒镇永富村邓拔奇纪念广场,并不断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吸引众多学者游客前来观光研学,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甘洒镇盛产茶叶、“六十日”黄菜、南药(砂仁)、松香、竹笋、冬菇、木耳、灵芝、蜂蜜等特色农林产品,其中,以“六十日”黄菜、南药(砂仁)、茶叶最为著名。
“六十日”黄菜是采收早熟萝卜的全株,经晒、泡、榨、清洗后腌制而成的一种酸菜,因其生长60天便可收获腌制而得名。“六十日”黄菜以甘洒镇种植出产的风味、口感、色泽为上乘。
2022年,甘洒镇成功引进佛山合旌公司,与金龙村经济联合社共同投资130万元建设“六十日”黄菜种植标准化、规范化试验示范基地和初加工生产线,盘活撂荒耕地100亩,为周边村提供30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目前,利用小布村闲置教学点建设的“六十日”黄菜深加工项目已动工,预计竣工投产后年产量可达750吨,产值1500万元,创税收120万元,壮大村集体收入40万元。
砂仁,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是常用配方中的药材,也是中成药和保健品的生产原料。在甘洒,种植砂仁已有一定历史,通过引进龙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钱村村建立砂仁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参与砂仁种植。目前,全镇种植面积3000亩,主要分布在钱村、南洞、小竹等行政村。
同时,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团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科学的技术指导培训和种植管理,砂仁的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平均亩产鲜果量从传统的每亩60斤提升到每亩300斤,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在甘洒镇小竹村松岗山顶上,有一座名为“天瑞园”的茶园,穿过墨绿茶垄,处处绿意盎然,连片的茶树尖上,一撮撮嫩绿新芽俏立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香。天瑞园茶园,风景秀丽、物种丰富,属高海拔云雾区、天然富硒区,自2012年开山建园起,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使用除草剂除草,茶产品风格清新自然、口感鲜美。现种植有鸿雁十二号、黄金茶一号、软枝乌龙、梅占、稀有紫芽等茶树品种,产有红茶、绿茶、乌龙茶和自茶等茶类品种,是一家茶叶品类丰富的现代化茶企,燕崚青红茶、燕崚青绿茶、小竹正山白茶等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甘洒第二自来水厂顺利建成,罗密村冬季饮水稳定性提升工程逐步实施,群众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持续提升。
660多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完成,群众夜间出行环境进一步改善。
小布村道路单改双项目、雨凌二桥危旧桥改造工程项目、石梅村至罗密村接驳省道S527改建工程相继竣工通车,群众出行越发便利......这些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变化,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
何以甘洒?红色文化为魂、特色产业为基、民生福祉为本,这,就是甘洒。
11月3日举办的
2024年第二届环大湾区西部(肇庆·怀集)
两百公里骑行活动将途经此地,
让我们相约甘洒,
一起探寻革命老区镇的深藏魅力!
资料来源:甘洒镇 记者:严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