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怀集新闻网
当前位置: 文旅体
一段怀集专属的历史
2024-10-08 11:27:43 | 来源: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怀集县是广东省的重点林业县,杉树、松树、杂树等资源丰富,“怀集木”早已闻名遐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怀集木材已远销珠江三角洲十几个县市。

据统计,1950~1985年,怀集县上调国家木材571.71万立方米,约占广东省木材产量9%。源源不断的木材输送给国家建设,依靠的是绥江河水路和陆路两条大动脉。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怀集县的木材运输无论长途还是短途,均以水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木材陆运发展较快,但外运主要还是靠水运,利用绥江放运。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公路运输逐渐取代水路运木,绥江河上的木排筏运木方式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


图片
▲绥江碧波。

赶羊、排筏和船载是水运的三种主要方式。排筏分小河排筏和大河排筏。随着岁月的变迁,山区的一条条山溪被拦腰筑坝,水电站相继建成,历史上的“赶羊”放木已成往事。绥江河上往来的木排筏,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消失。

图片
▲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77年)的洽水罗岗洲堆木场。那些解放牌汽车将洽水各伐区的木材送到堆木场卸车,然后推到溪边扎成排筏,通过水运将排筏送到坳仔,排筏在坳仔拼接加大、加固后再送出怀集。(方权裕摄)

曾经为木材水运服务的洽水罗岗洲、凤岗社学洲、县城河南、坳仔等堆木场,如今大多已被一座座高楼大厦取代。当年在绥江河上“战激流”的放排工人多已作古,健在者也年过古稀,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离开这个传统的“放排”工种转岗。与此同时,曾经在绥江河上流淌的运木帆船也消失,公路交通完全取代历史上沿袭已久的水路木材运输。


图片
▲凤岗河上的木排。

家乡山溪上常见的“赶羊”放木作业深深印在我的记忆。我在怀集东区的一个边远山村出生、成长,村前村后都是大山,大山里是茂密的森林。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才走出大山,考进政府部门工作。在大山里生活的三十余年,我上山采松脂、砍木种香菇、开园办山庄、砍木运木、炼山造林,与林业关联的活儿都干过。特别是家乡山溪上的“赶羊”水运木材,在我的记忆中特别深刻。

我的家乡凤岗镇欧上村委会田螺自然村就在上磴山脚下,上磴山的数条小山溪(木碑坑、方田坑等)在山脚汇聚,经村边流往凤岗河。俗话说,靠山吃山,这条河溪是家乡祖祖辈辈的生命线。春夏时节,人们总是借助山洪的“余威”,在山溪上进行“赶羊”放木作业。

 “赶羊”是指木材从山场运至能放运的溪旁河边集堆后,推下水中随水漂流,放运人员随后或推或赶,似赶羊般,到达目的地后,即起岸堆放,这种方式主要在开路困难且有一定水量的山溪进行。山里的伐木工人经验相当丰富,利用秋冬时节将木材砍下,截成一定规格,利用简易木头车“满山跑”,运送到溪边集堆,等待雨季山洪水即将消退的水力,通过“赶羊”的方式,将木材从山口运到村口,交给森工部门收购,再利用汽车、拖拉机等现代交通工具运出去。


图片

▲照片拍摄于洽水白水伐木场,工人利用“满山跑”简易木头车将木材运出溪边集堆,再由汽车运送到罗岗洲堆木场。(方权裕摄)

我自懂事开始便参与“赶羊”运木劳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山区群众还利用木柴生火烧水做饭,一家一户每年烧掉不少的木材,实在是对木材资源极大的浪费。


每年冬季或者在雨季来临前的数月,山区群众会在上游林木密集、离山溪不远的山上,找一些大小适中、风干后可以在水上浮动的木材砍伐,并在砍下的木身上刻上自家的记号“柴记”。春夏时节,将木柴集中在溪边,待山洪过后借助还未完全消退的水力,将木柴通过“赶羊”的方式水运到村下河边集堆,再挑回家里、堆放在屋檐下。由于我家人口多,木柴消耗也大些,这样的“赶羊”劳动每年两、三次之多。


图片

▲木材储堆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乡上游的木材都靠山溪“赶羊”流放。无论是村里还是村外的伐木运木作业副业队,都在丰水季节前将山里的木材运到山溪边集堆,等待山溪水量回升或山洪过后的时机,进行“赶羊”运木作业。


木材从山口集堆点运到村口岸上安全点上堆,远些的需要2天以上。为了确保水运安全,工人必须看准天气,还要搏运气,如果在“赶羊”中遇上山洪,那些木材会被山洪冲走,前功尽弃。为了加快将木材放运到安全地点,村里务农的劳力也要加进“赶羊”队伍,外地副业队会聘请本地村民协助,保证足够的人力。

为确保木材在溪中流动顺畅,放运工人第一步是清理河溪:将山溪中间的石块移至两边,尽量减少木材放运中石头杂物的阻拦,让水流集中,增加冲力。参加赶羊的工人平常10米左右站1岗,发现水里流淌的木材遇阻停滞或有受阻的迹象,便及时使用“麻钩”(“赶羊”专用工具)将木材摆正,让木材随溪水畅流。“赶羊”运送,数量可多可少,且省工省时,但只宜短距离运送,否则滞水时间长,木材沉水散失,加上天气难以预测,避免突发山洪冲走木材。


图片
▲绥江扎排。

绥江河上的排筏运木,是木材从山里到山口再到村边的一种运输方式,各地的木材集中到大型堆木场后,还需要扎成排筏水路运输。

图片
▲撑排工人正在将排筏撑到坳仔,再加宽、加长,后离开怀集。(方权裕摄)

排筏分小河排筏和大河排筏,通常是上游山区各站的木排为小河排筏,每排长约20米,最长可达80-100米,约40立方米左右;大河排筏自怀城、坳仔起放,每排筏宽增加到约4-8米,整条排筏可长至50-80米。

平常,小河排筏放到坳仔站后,坳仔站扎排工人用拇指大的蔑缆拼接成每张排100-120立方米的中等排筏,再往下游运送。排筏到了马房后,再将3组中等排筏拼成360立方米左右容量的一组,前面再加上轮船拖运,将大排筏随着江水送到目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木材外运,主要靠绥江排运。在绥江河从事扎排放运的工人最多时达500人,其中怀集籍20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当中仍从事放排的均成为森工部门的工人。木材排筏运送比陆运成本低,但工人劳动强度大。


图片

▲凤岗河上的木排长约30米左右,宽1米多。这些排筏是从洽水罗岗洲撑下来或在凤岗社学州扎排直接下水。

图片

▲年纪78岁的冯可三(左三)谈怀集林业的发展变化,回忆亲历木材运输的发展,以及曾经经历一年多撑排活儿的经历。(罗建和摄)

近日,笔者往凤岗镇四村村委会找到曾经出河放排一年多、现年78岁的老干部冯可三,向他了解放排工人日常工作的甜酸苦辣。冯可三出生于1946年,1963年参加工作,在凤岗四村小学担任代课教师10余年,1974年从代课教师工作岗位转到坳仔森工站负责经营管理工作,曾任蓝钟上竹林场场长,坳仔、凤岗森工站副站长,2006年在凤岗森工站副站长岗位退休。他对在坳仔森工站工作的15年经历印象特别深刻,向我们谈及怀集林业对国家的贡献、坳仔森工站站长陈林热心助人的故事,还有撑排工人在绥江河上战激流的艰辛劳动。

图片
▲坳仔森工站的扎排工。

说起怀集木材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冯可三感到十分自豪。


坳仔森工站是全县乃至全省最大的一个站,省林业局一领导得知这个公社级的森工部门员工有300多人,便笑着说:“你们这个镇级森工站的人数比我们局的人数还多”。当问及怀集木在国家建设的重要角色时,冯可三说:“广州造纸厂的纸张产品供应中南几个省份的用纸需要,造纸原料为木材,大部分是怀集提供。广州城区搞建设,很多单位直接到怀集采购木材原木再请车运回广州。传统有‘水浸万年松’之说。过去,由于没有现代的压桩设备,搞大型建筑只能用生松树作桩。珠三角地区搞建筑,需要打松桩作基础,这些生松树大多从怀集采购。就如,广州白云宾馆的地基中,也是从怀集运回大量的生松树作桩。”


森工站长陈林的故事。陈林有个外号叫亚阔林,坳仔上洞村人,小学文化,由于他工作勤快,又乐于助人,前任站长调动,县森工局(现林业局)任命他为站长。坳仔站的活动范围可广了,作为站长,他经常与县外单位对接木材交易事宜,与外界建立深厚的人脉关系,所以他与各地客商联系密切。


陈林没文化,写一张证明要写了又写,换4-5张便签才写出来,署自己的名字也是写得不太好看,熟悉的人一看便认出是他的字迹。有一回,当地有人去广州某医院治病,需要排队一个月才可以入院,有人提醒病人家属找陈林帮忙,便带上陈林写的一张字条到广州,很快便将入院手续办好了。陈林经常往返广州,也经常帮助同事带点紧俏物品回来。有一次,广州朋友帮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他也打算拿回家的,拿回来后,他却将自行车送给有需要的员工使用。

图片

▲坳仔森工站的扎排工人身穿防水服,挑着竹缆往绥江河开展扎排作业。(方权裕摄)

放排工是一项苦活儿。坳仔站有300多员工,其中放排工人就有80多人。这些放排工人来自县内及县外的广州、佛山、广宁、四会,还有当年属肇庆地区管辖的云浮、罗定、三水等县。

图片

▲坳仔森工站的扎排工人正在将下水的木材扎成排筏。(方权裕摄)

这些放排工常年在水上作业,有时候连过年也抽不了空回家。为了安定员工的心,陈林安排财会人员在每年春节前将员工的工资取出来,一部分送到员工家属手上,一部分送到放排工人手上,让大家都能过个欢乐愉快的春节。


图片
▲图为绥江上的排筏,排筏上搭起的小木屋是4人一组的撑排工人一呆就几个月的生活空间,做饭、休息都在里面。(方权裕摄)

撑排工人的活儿十分艰辛。怀集的排筏运输目的地主要为广州造纸厂、广州鱼珠木材厂、江门木材厂三个地点。


水量足的洪水季节,排筏从怀集出发到目的地需要7-15天时间。冬天是枯水季节,绥江河变窄,河上往返的货只行走慢、数量多,影响了排筏运送的速度,怀集出发到目的地需要3个月左右时间,称之为“季度排”。当年曾经有放排工人在怀集将通心菜菜头放在排筏上,到了目的地,这些菜头长出的通心菜可以割下做菜了。

那些木材下水扎成木排后,无论天气多恶劣,都要及时运输出去,因为蔑缆经不起长时间水浸。有一年冬天,河边的鱼儿都冻死了,他们照常在绥江河上干活。

放运工人的生活条件也比较恶劣,在排面上搭一个简易房子,四面透风,常年停留在水面上,受浓浓水雾影响,春夏间挂起的蚊帐都是日干夜湿的。

放排工也是一项技术活,出行中要懂得看天气,可以说“见风使舵”。洪水到来前,要将木排撑到平静的岸边停下来,看洪水退到一定程度,无论深夜几点潮水退,都要及时启航出发,不要错过潮水消退的洪峰,以借助潮水的推力加快木排前进的速度。但出发时必须在排筏上的四个角挂上“马灯”照明,给其它船做出发的标识,防止出入船只撞上木排的事故发生。

图片

▲撑排工人在绥江上迎着湍急的洪水“战激流”。(方权裕摄)

撑排工人通常4人一组,其中3人为熟练工、1人为学徒。学徒通常做些跑腿活儿,上岸购买日用品和食物,在船上负责做饭和其他服务,闲时向放排工人学习放排技术。

撑排熟练工手脚十分灵活,其中1人掌舵、1人负责管锚。铁锚的形状如犁田的犁头,到了激流险滩和转弯位置,就靠这个“铁锚”控制排筏运行的方向,利用铁锚压在河床上,控制木排的快慢速度,作刹车用。放排工人晚上要找安全的港湾停靠,需要先下锚将船尾固定再摆舵,次日再起舵继续启航。

撑排的水运工人将排筏送到目的地后,每人还要挑上行李和撑排必要的工具(厨具、衣服、被、席等生活用品,还有“铁锚嘴”)乘车返回怀集,稍作休息后,又要领取新一轮的撑排水运任务。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绥江河上的船运。(方权裕摄)

怀集历史上的木材水运不仅承载着木材运输的重任,还见证了怀集人民在面对自然条件挑战时的智慧与韧性。随着木材需求的不断增长,怀集的水运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

根据县志记载,1958年起,县森工部门在四会马房设工作组,配备拖轮5艘、工作船2艘,机帆船1艘,用来拖拉大木排,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加快运送速度。1978年开始,试验用橡胶浮筒代替木排的杉木浮料(因松杂木吸水后易沉,所以要用杉木作浮料),解决浮料不足的困难。1980年起,森工部门的大河排筏,普遍以橡胶浮筒代替杉木浮料运送。同时,为减轻扎排工人的劳动强度,1982年于怀城林业(森工)站的西洲扎排河段安装由广东省林业机械厂试制的扎排机1台,试扎木排,但因机械性能不完善,工人嫌其麻烦,半年后将其闲置。


尽管传统的水运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段历史中的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借鉴。怀集的木材水运历史为当代的交通运输和林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们理解怀集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船载:船载木材多为粗大笨重,不便于车运又不宜于水运。由于船载费用高,极少使用这种方式。


通讯员:谭上洲、林文秀


点赞 已有0人点赞
0
评论(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没有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中

怀集新闻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4120220017 粤ICP备2022067139号-1

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制度

怀集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8-5526833,投稿邮箱:hjxcbwxg@163.com

Copyright @ 2024 怀集新闻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067139号-1

顶部
x
怀城街道 幸福街道 冷坑镇 梁村镇 大岗镇 洽水镇 岗坪镇 甘洒镇 凤岗镇 诗洞镇 下帅乡 马宁镇 连麦镇 中洲镇 永固镇 汶朗镇 坳仔镇 桥头镇 蓝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