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static/html/images/fo_1.png)
肇庆市怀集县是“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发源地。上世纪70年代,2.5万名青年民兵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让3.5万亩荒山重新披上绿装。“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旗帜,是广东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6月13日,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馆)在肇庆市怀集县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系列调研成果交流和送培训到基层活动,从文化赋能、绿美乡村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绿色通道品质、造林优化、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分享主题调研成果,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百千万工程”进一步走深走实。
6月13日,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馆)在肇庆市怀集县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系列调研成果交流和送培训到基层活动。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摘选部分精彩观点和建议:
赖斌:“岳山造林”光荣传统与塞罕坝精神同质,是广东红色基因的绿色典范
赖斌作《关于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的建议》发言。
赖斌建议,应高站位认识“岳山造林 ”光荣传统,从高站位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组织成立省、市工作专班,对其进行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一条红绿径——突出“红色资源+绿水青山”主题,建设一处展览馆,拍摄一部纪录片,出版一本书籍,发出一个文学艺术的集结号;利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杂志等权威媒体,开展庆祝“岳山造林大会战”50 周年系列活动,加大对“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宣传,把弘扬“岳山造林 ”光荣传统融入广大群众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借鉴塞罕坝经验,将岳山林场打造成全省党建、 社科、林业、教育等红色研学实践基地。
杨兴锋:文化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不可替代作用
杨兴锋作《以文赋能 发挥文化在绿美广东中的引领作用》发言。
刘洪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是在完成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的提升
刘洪盛作《关于加强乡村绿化美化提升乡村环境整治质量的建议》发言。
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洪盛系统概括了广东省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全省各地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分析并指出了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存在的三方面突出的问题。
如何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提升乡村环境整治质量?刘洪盛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小切口”,做好环境整治“全覆盖 ”文章,打造一批绿美乡村示范点、示范村,让每个村庄群众都能感受到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补齐乡村环境短板;
二要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强化系统思维,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是在完成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的提升,融入村庄规划统筹考虑,一体设计、一体实施,增强乡村绿化的多样 性,体现乡村的特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要在持续推进植绿增效、推动乡村发展和养护管护上下功夫,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乡村风俗习惯相适应。
四要破解投入筹措难题,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内涵,健全社会企业、乡贤、回乡创业新农人参与乡村振兴对接平台、 指引和政策激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绿化美化和乡村振兴。
徐颂军:举全省之力打通我省南岭国家公园创建的“最后一公里”
徐颂军作报告
他建议进一步启动广东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研究,树立国家公园品牌,打造国家公园的广东样板。构建林业大科普格局,提升全民对国家公园的认知素养。
陈敏: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陈敏作《关于有效提升我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的建议》发言。
省政府参事、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陈敏重点阐述了全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碳汇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的系列建议。
她建议,实施严格的生态用地用途管制制度,充分用好用足建设用地指标奖励等激励政策,加快研发和推广经济适用的红树林营造修复技术,是积极推广红树林种植-养殖模式,积极拓宽红树林保护修复资金渠道,积极发展红树林可持续利用社区,从而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
林秀玉:让广东绿色通道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态线、风景线、发展线、幸福线
林秀玉作《关于大力提升我省绿色通道品质 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建议》发言。
省政府参事、省人大常委会原一级巡视员、预算工委原主任林秀玉针对现有的绿色通道品质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指出绿色通道品质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制定全省交通通道绿美规划、加快建设绿色通道优美林相、着力形成绿色通道建设合力、探索适合地方实际的运维机制、提升绿色通道绿美经济”等对策建议。
具体而言,可将交通系统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景观交通规划,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增加城市景观的品质;打造绿美通道示范区,突出红线内生态景观带的“多样性”,突出红线外生态景观的“协调性”;协同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等“快行系统”,绿道、碧道、古驿道、森林步道四种“慢行系统”和滨海绿美景观带的品质提升工作;让广东绿色通道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态线、风景线、发展线、幸福线。
蔡玉明:桉树产业具有林业最完整的产业链
蔡玉明作《优化桉树改造 高质量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发言。
林炜: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林炜作《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建议》发言。
省现代社会评价科学研究院院长林炜总结了全省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和成效,指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并从“提升重要性认识、强化执法力度、强化保障能力、强化保护和建设、强化宣传引导”角度提出进一步加强我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他表示,古树名木是记录生态变迁的“活化石”,具有生命的“活文物”,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要完善“一树一档”,实行全面挂牌保护,严格落实管护责任。用好林长制这个重要抓手,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各级林长制督查考核和林长制网格化管理范畴,加强日常巡查巡护。强化部门协同,深化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抓打击整治,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公益诉讼有效衔接,形成监管执法合力。
李晖:让茶产业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发光发彩
李晖作《提高茶品牌竞争力 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发言。
省政府参事、省生态环境厅原一级巡视员李晖总结了茶叶发展及品牌建设现状,指出目前茶叶品牌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如何提高茶品牌竞争力,讲好广东茶叶故事,强化科技与数字化赋能等方面提出建议。
来源:南方日报(记者:刘亮 吴帆)
![](/public/static/html/images/icon_3.png)
![](/public/static/html/images/page-loadin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