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怀集县蓝钟镇古城村委会三妹自然村,只见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一棚棚、一筐筐笋片笋丝在太阳下晾晒,弥漫着浓浓的笋味,金黄的笋干与青山、蓝天、白云、绿林、翠竹相映成趣,绘就了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
八、九月份正是夏秋竹笋丰收的季节。地处蓝钟镇“头岳”山峰东南面山脚下的三妹自然村,四面环山,梯田层层,房屋依山而建,一条蜿蜒而过的小溪贯流全村,竹海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风吹竹动,犹如绿色的海洋绵延不断。竹海之下的竹笋破土而出,吐露新芽,当地村民抓季节抢时机,挥动着锄头,不停地挖着新鲜的竹笋,加工晾晒成笋干出售,竹笋成为山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我每天砍收采挖竹笋100斤左右,可晒成笋干8斤,按目前每斤笋干售价24元计算,每天收入接近200元。”在家门口的晒笋竹棚旁边,农妇覃未莲边干活边介绍说,竹笋的生长周期为每年的七至九月,实际采挖竹笋的黄金时段有两个月。自从收割完早稻后,她每天一早就将去壳的笋子放进铁锅蒸煮,接着捞出切片或切丝,然后摆放在竹架棚上晾晒。下午她又带着锄头、大刀、铁锹、编织袋等工具,骑着摩托车去挖竹笋。遇到山路陡峭的地方就推着手推车到自家竹林里采挖笋子,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三妹村共41户村民,人口287人,农户自留山的竹林面积有400多亩,平均每户10亩,竹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开垦种植的。”三妹村小组长(生产队长)覃天朝介绍说,当时政府鼓励村民因地制宜耕山造林,以竹富民、以笋兴业,谁种谁收。种植的竹子品种有青皮竹、青蒿竹等用材竹,前些年这些竹子用作编织竹器、建筑搭棚和造纸等,曾一度畅销,现销路一片低迷。 覃天朝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竹笋这种天然森林蔬菜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村民顺应市场需求,纷纷改种黄麻(孖)竹和吊丝竹这两种食材竹,种植方法简单,护理成本也低,每年只需施少量的肥即可。一亩麻竹至少能产3000斤竹笋,肉质厚、色泽靓、卖相好,口感爽脆鲜嫩,深受顾客青睐。 曾经的贫困户谢艮枝说,竹笋不施农药、不施化肥,是安全放心的蔬菜。他与妻子每天上山挖笋约200斤,还建造了一个烤笋房,以便阴雨天也可烧火加工烘烤笋干。价廉质优的笋干吸引了很多商家上门收购,经过多年的努力,家里建起了一层小楼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挖笋晒笋看似简单,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和科学的采挖方式是干不好也做不来的。”60岁的廖天勇介绍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方便采挖劳作和运输竹笋,仅仅修整进出竹林的山路、清理竹墩的杂草和竹根的枯枝败叶,就得花上半个月时间,而挖掘、剥笋壳、烧煮、切笋、晾晒、烘干等环节琐碎繁杂,功夫一点不能马虎。采挖时不能全部挖空笋子,每墩竹要留一根竹笋作种子,实行间伐、松土,并且在冬季要进行覆盖稻草、谷糠等,以保证明年出笋时间早、产量高。同时,因为管护晚稻生产与采笋时间有冲突,他在插晚稻的田地上种植了管理耗时少的花生、番薯等经济作物,以便腾出更多时间全身心投入挖笋晒笋,发展壮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