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怀集县豫章奖学助学会党支部联合心连心助孤扶贫慈善会党支部到革命老区洽水镇社背村开展“走进革命老区、讲好红色故事、提升党建成效、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见效。
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全体党员,通过在红色土地上重温入党誓词,参观怀东游击队秘密联络站旧址,聆听当地族老和游击队亲属讲述红色故事,被《两位村嫂义救游击队伤员》《战火中四结义》《罗迺焦智斗匪兵解救游击队干部罗东妻儿》《夜宿云梯岭》等传奇故事所感动;对社背村群众发扬光荣传统,弘扬老区精神,支持国家建设文塔河水利工程的义举表示敬意;对社背村党支部传承红色基因,抓党建促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对社背村两委干部为本次活动提供的参观现场和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全体党员纷纷表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推进助孤扶贫慈善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同时,希望社背村在实施重建介凤堂工程时,注意保护好革命遗址,修旧如旧,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洽水镇社背村位于怀集县东北部山区,距县城40多公里,是解放战争时期怀东游击武装斗争主要根据地之一。1947年初,时任怀东游击队洽水武工分队副队长的罗东(社背村人)受党组织委派,返回社背村发动罗集、罗利等10多名进步青年到广宁赤坑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集训,3月底被派回社背村开展活动。他们到洽水圩和周边村寨张贴地下党组织印刷的《民声报》以及有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化名李伟民)、怀东游击大队副大队长黄炎署名的《布告》和标语传单,号召广大村民行动起来,抵制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三征”(征兵、征粮、征税),宣传发动青壮年参加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从此,点燃了罗岗乡和七坑乡(今洽水镇)的革命星火。
1947年6日16日,社背籍在县城怀集中学(今一中)读书的青年学生罗一标,借祝贺其祖父生日之机,相约“四结义”同学邓亮(坳仔人)、黄见仁(大岗人)、黄友鑑(永固人)回到社背村介凤堂怀东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站,与游击队员罗利、杨暖、谭石南取得联系后,召集一批青年到罗迺滔的“汇兴杂货铺”学习进步书刊,宣传革命道理和革命形势,动员社背村20多名青年参加游击队。8月,西江游击队委派刘东(化名关照、洽水东园村人),返回洽水任武工分队队长,他经常在社背村活动,并通过介凤堂的秘密联络站和罗迺滔的“汇兴杂货铺”作为联系点,组织发动洽水镇各村开展游击武装斗争活动。
1948年2月20日,率先成立了社背村有50多人参加的农民协会。同时,成立了有20多名青壮年组成的民兵队(对外称“护村队”)。3月,怀东游击大队副大队长黄炎派冯骐(凤岗人)、罗东(洽水社背人)、黄长水(甘洒人)返回洽水加强武工分队力量,并隐蔽于社背村开展工作。4月3日,社背村民兵队配合怀东游击大队,一举攻克了国民党罗岗乡公所,活捉了伪乡长陈维球;接着又乘胜袭击了国民党七坑乡公所,两场战斗共俘敌20余人,缴获长短枪30余支和子弹一批。
1948年5月,以林锋为团长的桂东独立团,在经凤岗、洽水挺进桂东开辟游击新区途中,遭到了阳山、清远、怀集三县的国民党反动武装的围追堵截,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于6月撤退回广宁四雍根据地,黄炎带领怀东游击队继续留在社背村等地牵制敌人。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罗东曾多次派社背籍的游击队员秘密回到社背村,通过农会和民兵队,组织发动群众筹粮捐枪支援前线。期间,农会主席罗迺滔经与介凤堂理事会商议,将以祭祀介凤堂名义筹集的1500多斤粮食和隐藏于介凤堂神台后墙“避煞”暗巷的枪支弹药转送给怀东游击大队。1948年2月和6月底,国民党反动武装两次包围社背村进行“大扫荡”,游击队员的房屋被烧,村民的猪牛等财物被洗劫一空。但社背村的群众没有被吓倒,仍然坚持为游击队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抢救伤病员,运送粮食和枪支弹药,直至1949年11月24日怀集解放。

